辽沈晚报公益大讲堂 青年指挥家卞思聪开讲
8月14日上午10时30分,沈阳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音乐总监卞思聪在辽沈公益大讲堂进行了主题为“如何鉴赏古典音乐”讲座。
卞思聪从古典音乐的起源说起,贯穿以古典派、浪漫派的创新,以三段经典“日出”音乐为案例,讲解了音乐鉴赏中的基本方法。
不过卞指最后还是说,其实每段音乐都会赋予聆听者不同的感受和意义,所以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故事、心路历程仅供参考。
“一段音乐我五年前很喜欢听,现在却听都不想听,这是每个音乐欣赏者都会遇到的经历,不必惊讶,每个人都会改变。”
古典音乐最初
只是消遣时的背景乐
讲堂伊始,卞思聪用两分钟时间干净利落介绍了古典音乐的起源。
“古典音乐又被称为经典音乐,严肃音乐,经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世俗领域,成为全民娱乐,古罗马的荒唐岁月,让很多公民成为文艺高手,每天出门就是唱歌。”
古典音乐的再一次飞跃发展是到了巴赫、莫扎特和海顿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古典音乐。
卞思聪播放了一段莫扎特的小夜曲G大调后,问现场听众从中听出了什么?
“很多人问我古典音乐该如何鉴赏?我觉得这要分阶段来看,在古典音乐刚刚兴起时,没有CD,没有音响,贵族们吃饭、消遣时旁边有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这就需要这些音乐是悦耳、令人放松的。”
显然,这些音乐的功能也主要在于令人愉悦,而非其中的意义。
“我们要知道,不懂装懂的贵族多,听不懂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吃饭、会客的时候边上要听到音乐,所以很多那时的音乐不会很吵,悦耳好听,很多音乐就是这样产生了,让人听也可以,不听也可。”
在古典乐派阶段,创作者即使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大多是深深地隐藏起来,按照框架和格式进行创作,这让音乐欣赏者不太容易找出作曲家内心的真正想法,也正是到了浪漫派音乐阶段,音乐才开始联系更多。
三段经典音乐
三段不同日出场景
那么音乐语言是如何来描述音乐家的内心想法的呢?
卞思聪以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例,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山林间散步时有所感触创作出来的作品,但是卞思聪调侃说,如果有人告诉你音乐中哪段描述了山,哪段描述了水,证明这个人在胡乱联想。
“他创作的不是山水画,而是看到田园风光后的心情。”这就是古典音乐语言丰富后的表达。
正如这部作品中那段“暴风雨后的日出”景象,让人从暴风雨过后的宁静,缓缓过渡至太阳初升,一幅田园牧歌场面,喜悦、宁静和欣慰的情绪弥漫开来。
卞思聪随后播放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曲》,以及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第一段,也被称为《日出》,则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卞思聪的讲解中,格里格《晨曲》中的日出,是北欧更加宏大、广阔景象。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第一段,也被称为《日出》。但这个日出是人的意念中超人诞生的场面,是在漆黑一片的宇宙中,光亮初升,扫除掉一切黑暗,世界重新有了秩序,这不是具象的日出,而是抽象的。
“这三段音乐,描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日出,可以说音乐的语言不比文字差,比文字更具有想象力。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独一无二的感受,每个人都是新鲜的感受,甚至截然想法。”他强调说,如果不说出乐曲的名字,听众也许想到的是另外的画面。
“但这不代表是错的,你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
音乐语言
可以说得更多
在辽沈公益大讲堂即将结束时,卞思聪和读者分享了最后一段音乐,李斯特的《前奏曲》。
“在李斯特看来,人是永生的,这段乐曲描述的是人的一生,但在作曲家看来,人的一生只是一个前奏曲,所以从头听下来,种子诞生,遭遇挫折,重逢美好,再到战胜困难,实现自我价值,成功,每一段都在用音乐语言告诉你。”
在音符的追赶纠缠中,人生挫折开始接近,音符相互争斗,最后直到克服困难。在这段分享中,卞思聪不断示意读者跟上音符,这段音符即使和前面一样,但因为乐器不同,又表达了不同的情绪。
“有时更抽象,有时更具体,给人更直观的心理感受,交响乐就是音乐和文学的集合体。”
“不管听到什么音乐,听到音乐是什么感受,这都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你在阅读中看到的是自己,聆听古典音乐时听到的是自己,当你改变了,音乐也改变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刘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