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挖一口深井
洪兆惠
随着我省全民读书节的启动,读书再次成为关注热点。翻看朋友圈,不少人在晒藏书、晒买书、晒读书,一时间,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寂寞事。也有人写文章提问:读书节你读书了吗?这一问问得好,不管是读书日还是读书节,读书才是根本。
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我身上激发出焦虑,我问自己:下一步读什么书?家里没读的书成堆,茶几、床头、电脑旁,到处是书,用家人的话说:书已成灾。然而,我不是为这些书读不过来而焦虑,我想的是:在哪儿挖一口深井,为阅读找到一个切入点。我年逾耳顺,应该过那种“绕着走”的自足生活,绕开那些不自主、不情愿、又要受到伤害的事情,理性、自在地活着。遗憾的是,“绕着走”我做不来,脑中总是莫名地纠缠着一些事情,比如人性的脆弱,生命的尊严等,这些问题让我焦虑。这和春节前后读的几本传记有关。我读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前半生》,想深入了解沈从文在1946年到1948年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导致他1949年的精神崩溃。传记表明:他的心理危机来自于他人性的脆弱。我又读《J.M.库切传》,库切因小说《耻》被误读而永远离开南非并定居澳大利亚,我从这决绝中感受到库切内心深处的失望和凄凉,一向沉默而坚定的库切,同样有脆弱,脆弱让他以远走他乡这种近于极端的方式来维护已被伤害的生命尊严。
我由沈从文、库切想到现实中熟悉的一些人,特别想到自己经历过的灰色、晦暗的人生片断,发现脆弱时人才真实,那是人性的真实。我提醒自己应该在“人性的脆弱”这儿挖一口深井,以此进入人性深处,认识生命的复杂,了解生命的真相,为内心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我热爱生命,对生命的混沌、脆弱、张力,以及生命的过程感兴趣。
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是脆弱的个体,我们都有脆弱的人性,所以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遭遇精神危机。人性的脆弱是导致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由于人性的脆弱,我们的智识和情感会出现盲点,在困难的情境或两难的选择中,会彷徨怯弱,会绝望失措,甚至会背叛自己,丧失生命尊严。而事情过后,我们会为尊严的丧失而懊悔自责,由此背上沉重负担。思考人性的脆弱,也可能会为人性的脆弱找到合理性。人性的脆弱是人性的一部分,有些脆弱需要给予尊重,如孤独,尊重这类脆弱也是尊重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会为自己卸下一些负担,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那就是对人性中最劣质的部分,如忌妒、虚荣、盲从、投机等保持警惕,因为这些黯黑人性最终伤害的是生命尊严。人性的脆弱和生命尊严的关系,是我着迷的一个问题。
以后一个时期读什么书,自然和人性的脆弱这个问题有关。读些哲学书,看先哲怎么辨识人性的脆弱。更想读传记,特别是作家、艺术家的传记,想知道那些有特殊气质的人在遭遇人性脆弱时的真相。在阅读中,把心思放在鲜活的个体生命的解析上。每个人的人性脆弱都不一样,我想在阅读中见识生命的丰富和独特,发现脆弱的真正模样,从中获取启示。
我追问人性的脆弱,主要是为了对脆弱保持警惕,在脆弱到来时能够清醒,最终克服脆弱带来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