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旧物件见证的变迁
本报记者 王云峰
提示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物事离我们越来越远,包括那些青砖黑瓦下的乡村旧物,及其承载的乡村生活与民俗风情,都不复以往。既然无法挽留,那么就趁着尚存留记忆,用真实而朴素的文字将其一一记下,让它们在记忆里继续发光。《瓦檐下的旧器物》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透过消逝在岁月深处的一代代农人的乡村旧物,将南方乡人的记忆一一呈现。那即将成为历史的农耕文明与炊烟岁月,还有沉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都被作者用深刻而温暖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仿佛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
旧器物里有渐行渐远的农耕岁月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作者在书中对自己儿时乡村中的近80种曾经日常使用但今天即将消失的旧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细腻深情的描述,并配以具有艺术价值的彩色插图,对过往的南方农村生活进行了全景展示。
作者所生长的八公分村是一个普通的湘南山村,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又朴素,日子被日常中的器物牢牢套住。
村里每个人都离不开木凳。木凳以杉木为主,都是四条腿,区别在于面板的长短、宽窄与厚薄,大体有四种:矮凳、独凳、宽板长凳、长凳。矮凳多给小孩子坐,成人长时间做一些离地面很近的活儿也坐矮凳,如剁猪草。独凳是矮凳的升级版,比矮凳高大,更适合一个成人独坐。最宽最长的是宽板长凳,这是每家灶屋里的专门坐具,通常一户人家有两条这样的凳子,呈曲尺状靠墙摆放,围着正灶,一家人一日三餐都是坐在这里。长凳则是宽板长凳的缩小版,面板更窄,也更短,能坐两个人。长凳多是夏秋间用来闲坐的。村里人通常在厅屋里或檐门口,摆放几条长凳,随时坐歇。作者儿时,家中的木板床也是用长凳铺搭。两条长凳靠墙摆放,一端一条,搁上木板,铺上稻草和席子,就是床了。
关于凳子,作者记得,夏秋之夜,青石板巷里(八公分村每间老厅屋的大门外都是一条光亮的青石板巷子),各家长凳矮凳纷纷摆了出来,坐凳上吃饭、闲聊,巷子里碗筷之声叮叮当当。吃过饭后,孩子们奔跑、玩耍,大人们说古论今。那些主妇们,嘁嘁喳喳,往往要到夜色已深,才打着哈欠,收拾长凳矮凳进屋。
通过一个个旧器物,乡村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被一一呈现。旧器物代表一个乡村的味道,一旦与人及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精神的气场。
每天早上,家家户户挑水、剁猪草、煮潲,厅屋里烟尘弥漫,浓浓的青烟在天井口汇聚,升腾而上,飘散在高高的瓦屋上空。“厅屋里人口多,养的鸡鸭鹅狗也多,鸡笼、鸭笼、潲桶、水桶、竹篮、竹筛、扁担、八仙桌、长凳,种种家什,都要一处安放,也就显得局促了。四时八节,一个厅屋的主妇们,先后在神台前化纸焚香,虔诚祝祷。遇着娶亲嫁女的喜庆日子,厅屋里摆了酒席,宾客满座,喜气洋洋。而在老人去世的时候,厅屋里停放着黑色的灵柩,点一盏神灯,也有了几分让人望而生畏的恐惧。冬日长闲,厅屋里常有匠人驻足,做木工、打砻、编织蓑衣、修补套鞋,引来众人围观。”
在作者笔下,旧器物有如一条绳索将我们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轻松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那原本渐行渐远的农耕岁月仿佛倒流回来。
旧器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本书还以人文视角观照农村的变迁,通过一些旧器物见证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替。
千百年来,农耕是八公分村人赖以生存和绵延的根本,全仰仗犁和牛这两样农家最为珍视的宝贝。犁的模样几乎是凝固的:底下是一根方木,这底木的前部立着一根短方木,叫犁箭,二者交叉处是一块光滑的生铁犁瓦,底木后部斜着一根长的扶手,与扶手、犁箭相连的是曲辕。木犁看似简单,但会制作的人很少,那曲辕的木材也难找,通常要寻遍山林,才能找到大小合适的杉木或樟木。
那时村里会犁田的农人不少,多数是中老年男子,他们有一套专门驱牛的简单语言,能被牛准确理解和遵行。当一个老农驱着牛犁田,田野上是热闹的,他的高亢而长拖声调的喝令,不时响起,随风飘荡到远处。那犁箭在田泥里的深度平整均匀,犁瓦边不断翻转开来的田泥断断续续、错落有致,一圈一圈,像不断雕刻的生动画板。
恢复高考以后,村里人潜意识里,扛犁耕田是没有出息的,只有那些读书吊儿郎当,被认定一辈子将会与泥土打交道的人,才会被家长勒令下田去。
不久,在改革大潮和打工热潮的裹挟下,村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开始大量涌入广东,进入城镇的工厂流水线和建筑工地,打工的收入远胜于耕种。八公分村逐渐没有人养牛养猪了,鸡鸭鹅狗都很少了,犁耙无用,磨坊倒塌,榨油坊拆毁,池塘干涸,田园多有荒芜……
村里老式木犁越来越少,以柴油机为驱动力的简易耕田机时兴起来。终于有一天,村庄不见了牛的踪影,那些木犁也再无用武之地。
2005年,武广高铁动工修建。八公分村因为铁路线南北贯穿而过,被列入拆迁范围。那些青砖黑瓦的老宅,那些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的瓦房和平房,大多夷为平地。那些曾为几代人所熟悉的旧时的乡村器物,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渐渐消逝在岁月深处。
八公分村,数十年来的起伏,成为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八公分村人不再局限于农耕,人们的生活更为丰富,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代代农人的乡村旧物,渐渐蒙尘远去。而此时,作者通过本书将这些旧器物一一擦得锃亮,是在为一个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空间由乡村转向了城市,但乡土之魂的本质还保留在内心深处。作者面向乡村透过旧器物叙述生活,不单是抒发留恋故乡之情、回归传统之心,而且还有帮助人们在迷惘中寻找精神寄托之意。
此外,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本书对旧器物所承载的乡村生活的纯粹书写和农村变迁的人文观照,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