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用“心”的5G时代
高 爽
上月底,工信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举行5G商用启动仪式,5G时代正式到来了。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北京市通信管理局11月10日发布的消息称,在5G正式商用仅10天时间内,北京市5G用户数已超过4万户。首批开通5G的50个城市中,我省的沈阳、大连位列其中。我很认真地查看了沈阳市5G网络覆盖图,计算着它扩展的速度,慨叹自己的手机未至“壮年”就将落伍的命运。
正如人们没有想到4G时代会有抖音、快手、Vlog的出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新“看”法、新听法、新拍法、新玩法、新用法,同样无法预料。很期待,但也有些忐忑。面对如此快速的变化,我们似乎永远都没有准备好,用一句最灰暗的网络流行语形容就是“当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打”。
但总需要一些东西支撑我们伴随着时代走下去,去接受它、适应它,甚至乘势而上。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就找到了这样一些支撑的东西。这位朋友来自一家国际学校,他说学校里很多外籍教师业余时间很喜欢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可有些展览不提供英语解说服务,让他们很遗憾。我有些不解。现在,不是有很先进的多语种翻译机和翻译软件吗,应该可以实现跨语种的交流啊?这位朋友说,日常的交流没问题,但参观这类人文色彩比较浓的展览,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思维碰撞,体验就不好了。
由此联想到前一阵子去参观盘锦荣兴博物馆的经历。博物馆的解说员是一位朝鲜族女性,可以熟练地使用汉、英、朝三种语言。馆长介绍说,因为当地有很多朝鲜族人口,所以吸引了不少来自韩国的投资者,他们来参观时,解说员用韩语交流,不仅语言上无障碍,她的礼仪、神态也都是民族化的,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参观者的距离。
所以,我的第一个简单的念头是把英语捡起来,没准未来可以去博物馆做一个用英语讲解的志愿者。其实,在“海归”遍地、英语四六级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标配的时代,展览馆配备英语解说,应该不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没有这样的服务,只能说是不够用心的结果。
还有一种用“心”更让我产生兴趣。在AI新闻主播已经纷纷亮相并正在深度学习怎么长大成“人”的时候,我们更要发挥作为人的优势了,去寻找那些只有用“心”才能实现的领域,那些靠大数据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领域。比如,用“心”去看的风景,我不想听大数据告诉我有多少人说这里有多美,而只相信你独特的视角、不一样的感受。还比如,用“心”去听的声音,用“心”去品尝的味道,用“心”去完成的作品……会不会有一天,在人们对手机软件和AI主播已经厌倦了的时候,真正的人反倒成了稀缺资源呢?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还会设想用“心”去提出问题也将会更有价值。特别喜欢哲学家赵汀阳的一段话:“世界明摆着,事物也明摆着,却没有一个问题是明摆着的。孔子曰:‘天何言哉?’存在无言,人为存在选择问题。人能提出问题和制造问题,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但肯定为必然的存在开启了可能之命运,把无事的世界变成有事的世界,把自然的生存变成人文的生活,为事实赋予价值,将时间化为历史。行走创造道路,问题在于问法。”
看似挺难懂也挺难变现的一句话,只能用“心”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