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的文化韵味
刘艳妮
在沈阳的西瓦窑一带,有一条南北向的青石板路,树林茂密,环境幽静,是我和同事午休散步的好去处,那里还有一处古朴的民居,名曰“古韵流芳”,是对该地区清代修建皇陵烧窑而得名的追溯。这样的文化角落,倘若不是生活、工作在这里,是不会被轻易发现的。
传统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早已免费开放,一些专业博物馆、特色展区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除了参观实体外,还有《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生动演绎文博故事,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的对话方式日趋多元,进一步拉近了历史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满足着大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知名文化资源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在保护与开发上颇为系统,而角落里的文化却常常被忽视。像“古韵流芳”这样不成规模的“小文化”,对外影响力还不如“西瓦窑市场”,少有人问津,但它贴近当地的现实生活,是西瓦窑人的乡愁记忆与身份认同,是这一地区特色文化的浓缩,品味这种“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文化韵味也是观察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因而,在用足、用活历史文化资源时,既要做好对知名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要关注角落里颇具特色的文化底蕴的挖掘,因为它们共同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变迁。
遗憾的是,“古韵流芳”没有对外开放,路人只能循着斑驳的围墙,隔着栅栏眺望院子里的枯井、磨盘与房舍,期待能走进院落切身感受那段久远的历史,品味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