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历史腹地感受 另一种生活方式
刘恩波
当旅游经济嵌入文化的品位和情调,那么就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源的鲜活配置、更新与重构。游客进入景点,不仅是换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也是寻找身心平衡与舒展、释放与通达的门路。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定位、激活与改造,已经成为时下旅游业的重头戏。那些浸润、承接、融汇了精神生命的遗址、故地和风物,构成文化消费的热点,理应值得肯定和进一步的研究解读。
中国人从来就有读书行路的传统,将文化风景设定为人生的行旅,标志为修身养性、愉悦灵魂的目标,注定会拉动精神性旅游的全方位攀升。
于是,老街老巷、名人故居和公馆,乃至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各种物事的改造及其开发,就是将游客带入历史腹地,去感受和呼吸另一种文化精魂的必要补充、必备修为。
就以沈阳来说,我们脚下的许多遗迹,经过规划,已经变成了新的文化增长点,成为步履和内心为之神往和伫立的地方。像1905文化创意园、铁锚1956文创园、歌德书店等等,都是将废弃的工厂、百货商店或者别的经营场所,经过新的组合、新的创意、新的规划,摇身一变而成为具有精神感召力、文化消费力和生活共享感的特殊空间。
不必讳言,文化是源头活水,文明需要打开许多通道和天窗来构建人们的精神乐园。旅游景点只有不断激发历史的沧桑,激活现代人渴望寻找生命之根的原发性冲动,还有追求人与自然合一、与历史相濡以沫的价值认同,那么它们才有可能为时代的进步和转型、艺术的整合与重塑、精神的复兴和再造提供更多便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