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籍老演员追忆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

张健佑与《上甘岭》剧照合影。

电影《上甘岭》剧照。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尽管不同年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但每当《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动落泪。这首传唱经典正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近日,抗美援朝电影接力热映,而经典老片《上甘岭》也进行了4K修复重返大银幕。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辽宁籍老演员张健佑,他在《上甘岭》中出演步行机员。回忆起当年拍摄故事,张健佑依然印象深刻,“你如果看到当时上甘岭的战后样子,你就什么都能理解了。“
“电影最后出来9个人,实际只有3个人”
《上甘岭》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作为1956年的老片,《上甘岭》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特效加持,但这部电影凭借真实感人的情感,也受到了很多年轻影迷的关注,甚至在豆瓣上也保持了8分的评分。
电影在朝鲜拍摄了4个月,时隔多年,当张健佑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踏上上甘岭战役后的战场时,还是忍不住激动流泪,满地的子弹、被炮火烧黑的焦土、充满弹孔的志愿军战士的水壶……“一看到这样的场景,什么都不用说了,电影故事、人物情绪,你什么都能理解了。”
当时剧组去上甘岭提前体验生活,“我记得那天早上五六点就出发了,整整走了一天”。带队的是电影军事顾问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一到战后的现场,张健佑就震惊了,“那时候战争已经结束3年了,但那个地方的土还是焦黑的,路上全都是子弹,随手就能抓起一把。我记得非常清楚,都是很粗的子弹,像是飞机上的那种大机关枪的子弹。当时我们也不能乱走,因为还有很多地雷没有起。山上没有一棵完整的树,都是黑黑的。停战3年还是这样的场景,你能想象当时的战争有多少人牺牲在了那里。”
《上甘岭》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前面的战争场面,而是志愿军战士在几乎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坚守在坑道抵抗敌军。那一颗苹果大家传的镜头,让每一个看过影片的影迷落泪。张健佑至今还清楚记得赵毛臣在向他们讲述真实经历时候的样子:“当时他给我们讲这里曾经是谁,那个位置是谁,谁在哪里牺牲的,我记得他讲的时候,头上的青筋就一直在跳动。我们的戏讲的是最后9个人出来了,实际上只有3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跟我们说,你们编导很仁慈了,给我们写的活了9个人。我们拍最后一场戏只剩下9个人时,我记得当时演员们都掉眼泪,现场一点声音都没有,因为我们知道那个坑道有那么多人都牺牲了。”
张健佑说,真实的坑道又黑又冷,他们呆一会都觉得很不舒服,很难想象那些志愿军战士僵持了24天。“出来后我们又去看了水源,那都不能算是水,都是泥水,根本不能喝。水源的地方离我们的坑道只有200多米,但这200多米却那么艰难,都是弹孔的水壶在那里堆着,牺牲了多少人去取水。那个地方去了一次,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意志。你对剧本就完全理解了,拍戏的时候一想到这些,不用再说什么。”
“50年代胶片稀缺,演戏都要力争一条过”
除了《上甘岭》,张健佑还曾出演过不少老电影,包括《烽火列车》《列兵邓志高》等。张健佑的演艺之路,正是从沈阳开始的。张健佑1933年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长池村,后来到沈阳投奔堂叔,堂叔在沈阳开了一家小医院。因为生活困难,1949年读初一时他就没办法继续读书了。因为读书时展现了表演天赋,当时张健佑被同学建议去考东北青年文艺工作团。“一考就考上了,虽然那时候没变声,但也收下我了”,之后文工团就被整个调入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叫东北电影制片厂)。张健佑跟电影的缘分就此结下。
作为早期演员,那时大家都没什么经验,“演员都是从各处调来的,有译制片的配音演员,也有部队下来的,还有电影学校来的,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学院表演系第一批”。张健佑最开始是做译制片的配音演员,在译制片配音时,他跟着那些电影学了不少表演上的东西。“当时的条件太简陋了,配一个电影只有一个话筒,一堆演员挤在一起,轮到谁就赶快抢话筒,有时候衣服摩擦的声音都录进去了。”
从配音演员开始,慢慢的张健佑开始在故事片中出演角色。和如今的电脑制作、数字时代相比,张健佑拍戏的上世纪50年代,连胶片都是珍稀物资。“那时候大家也没拍过什么戏,胶片还要到外面去买。所以从演员到各个部门都非常紧张,最后成片跟使用胶片的比例是1:3.25”,这是什么概念呢?除去要给其他部门出状况留下空间,剩下的演员在表演上几乎没有什么容错率,“不像现在拍戏你可以随便拍,我们那时候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你出了点毛病,胶片就废了。“
1953年,张健佑出演了沙蒙导演的电影《丰收》。因此1956年沙蒙在筹备《上甘岭》时,就想到了张健佑。当时大家都很渴望能参与到《上甘岭》这种重点题材电影制作。张健佑说:“就算没有片酬我也愿意拍,能参与进去就很光荣,因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为了我们,保家卫国。”
在《上甘岭》后,张健佑又陆续参演了不少电影,之后就开始转向幕后,从助理导演到导演。1981年,他还回到老家辽宁拍摄了电影《水晶心》。
近日,电影《上甘岭》完成了4K修复,将与观众重新见面。张健佑告诉记者,他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很开心。时至今日,再听到《我的祖国》,张健佑有时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他表示,跟现在的电影比,老电影的工业制作是很笨很落后的,但当年的电影人都是拿出自己最真挚的心来拍戏。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
相关新闻
“抗美援朝”纪录片亮相
珍贵历史影像银幕呈现
真实远比电影更震撼人心。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接力上映,这其中的纪录片《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也吸引了不少影迷。这部由导演郝蕴执导、张涵予倾情献声的纪录电影,披露了很多珍贵的真实历史影像。
该片不仅首次独家解密真实影像,也将诸多国内外原始纪录片珍贵纪实影像画面进行修复重现。电影保留了中美朝韩等多国上世纪50年代纪录片里的经典原声,令观众能够沉浸式观影、走进70年前真实的浴血战场,聆听过去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解读。电影特别采访了抗美援朝摄影队老兵们。作为曾经战场上的亲历者、见证者,这些耄耋老人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热忱与信仰。导演郝蕴说:“这部片子中使用到的很多影像资料,它的摄影师都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片子里面。”
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