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完结后 主创、观众和专家这么说
易地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日前完结。连日来,该剧以真实的故事呈现和真切的情感表达,在观众中掀起了追剧热潮,也收获了一波又一波好评。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7日举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主创代表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观众代表和文艺评论专家也分享了观看电视剧的感受,以及《山海情》为我国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主创代表
制片人侯鸿亮:
因为这部剧,观众们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奋斗的力量、生命的蓬勃,重拾了朴素的道德感。追剧的观众中,有传统的观剧人群,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喜欢这部剧的土味和质朴,喜欢大西北的苍凉和辽阔,喜欢这片土地和人民。他们的生活、他们在某个阶段的认知能被这部剧改变,我们觉得非常荣幸、非常动容。
导演孔笙:
从创作角度来说,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我们的团队是先把自己扎在那片戈壁滩上,再把从中汲取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赞叹,让这些虚构的角色有了生命力,让这些故事饱满而扎实。
主演黄轩:
这次拍摄,让我认识了许多来自闽宁镇的扶贫干部。他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扶贫故事,也让我对马得福的认识愈发清晰。马得福就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缩影,他身上每一个闪光点都是扶贫干部最美的印证。这是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意。
观众代表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
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教授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大家真情奉献、接续奋斗,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当年与我一起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在追这部电视剧,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观众代表余秉官:
我是宁夏固原人,对故乡早年的贫困状况记忆犹新,对电视剧《山海情》也有了更深体会。剧中一个个性格各异、内心朴实的生动人物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接地气、苦乐交织、鼓舞人心、团结奋斗的脱贫攻坚群像。
文艺评论专家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闽宁镇的故事题材既厚重宏大,又真实具体,既有心酸的贫困史,又有美好富足的现实成果,有足够的思想和艺术表达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还具备为人类消灭贫困提供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意义。它从一家一户、一村一镇起步,写出了我们国家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
《山海情》深入挖掘故事所蕴藏的地缘美学密码。一方面,饱含黄土地深情的宁文化与拥有大海般宽阔无边胸怀的闽文化之间形成“山”与“海”的互助交融,彼此不同的地缘文化精神形成相互对话和融通;另一方面,涌泉村李姓人对逃荒而来的马姓人慷慨接纳、共生的地缘传统,也获得当代传承。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
《山海情》突破了前此脱贫攻坚题材“本省表述”的局限,引入并开掘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它所讲述的扶贫故事,将西北内陆的宁夏与东南沿海的福建并联在一起,从超越一地的国家视域中览略共同富裕的蓝图。
据新华社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