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的“姐姐”还能“乘风破浪”吗
时隔半年多,《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在上周末开播,不出意料又拿到了多个收视指标的第一。首期节目,看点不少,那英转变导师身份,勇敢来到舞台挑战自己;容祖儿用一首《长大》来开启寻找精彩自我的旅程;杨钰莹在舞台上跳出人生中第一支独舞,打破以往甜美、安静的形象……聚焦30岁以上女性的这档节目,目前看来依然很有市场。
主题文案从上一季的“三十而骊,乘风破浪”到如今的“三十而奕,落子无悔”,可以明显感觉到《乘风破浪的姐姐》的野心——希望让节目议题完成从个体到命运共同体、从女性到社会性的进阶。对于“30+”的女性来说,什么是美,很快随着节目开播引发了讨论。对于节目中自己的中性形象,参加本季节目的张馨予在微博发文“男人可以美,怎么女人中性一点就要被议论了呢”,瞬间成了沸点话题。
不过,需要正视的一点是,该节目走到第二季,能否走出“她综艺”的品牌化困境,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有观众在网上晒出一张图,把第一季的30位姐姐的人物设定和本季的30位女嘉宾一一对应,堪称“换汤不换药”。模板与套路取巧固然有效,可以延续第一季带给观众的快感,但同时很可能会消磨观众的新鲜感。除了艺人选择、剪辑叙事对人物形象的构建以外,在规则设计上如何激发人物最真实的个性,恐怕是决定《乘风破浪的姐姐2》能走多远的关键。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在节目后期经历了赛制的诟病——越播到后面,越是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姐姐们拼命去迎合赛制,一个个被打上“飒”“燃”“炸”的标签,美得千篇一律。从第二季首期看,节目赛制上相比第一季明显改善——姐姐们分为两个组,以守擂方和挑战方进行五对五的同首歌曲竞演,同首歌曲的比拼,评分标准也就相对公正多了。
更广义而言,《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单单应该只是局限为一档节目,而是一组关于这个年龄段女性有关“选择”的群像故事。尽管节目才开播一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女性超越年龄、超越外在种种指标的自在状态,也可以看到女性的个性之美,并不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折损消逝。这种状态发自姐姐们的内心,很难演出来。希望节目的这种“初心”,别因为流量或者市场的原因,在节目进行到后期的时候丢失了。
据《北京晚报》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