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再见“救赎式”青春电影 导演揭秘创作幕后

今年4月,导演殷若昕和张子枫合作的电影《我的姐姐》,曾在网上掀起热烈讨论。近日,两人合作的另一部新片《再见,少年》正式公映。和《我的姐姐》关注二胎的社会话题不同,《再见,少年》将镜头对准了青春期,其犯罪元素和救赎内核,让不少观众把这部电影拿来跟《少年的你》做对比。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导演殷若昕。
合作张子枫
“她的诠释让她和角色融为一体”
《再见,少年》讲述了“乖孩子”黎菲和“坏孩子”张辰浩,因为原生家庭和一场意外罪案,渐行渐远的少年友谊。电影上映后,张子枫的表演再次成了主要看点。和男主角略显生涩的表演相比,不少影迷对张子枫的表演再度表示认可,认为她演出了角色丰富的内心层次。
记者:导演和张子枫合作过《我的姐姐》,反响很强烈,有影迷认为《再见,少年》中黎菲这个角色是你为张子枫量身定做的。
殷若昕:其实也不是。剧本写出来以后,大家讨论觉得张子枫很合适。大家会觉得量身定做的原因是张子枫诠释得很真,她的诠释让她和黎菲是一起的,这是好演员带给角色的。
记者:徐帆和张子枫之前在《唐山大地震》也演过母女,这一次再合作演母女,是导演刻意选择的吗?
殷若昕:我很幸运能够在我的故事里让徐帆老师和张子枫合作,刚刚知道她们俩要合作,我都没想起《唐山大地震》她们演过母女。当她们站在你面前,确实会感觉时光飞逝。
记者:现场拍摄时这对“母女”的状态怎么样?
殷若昕:这一对母女是可以沟通的,她们互相传达的东西是给彼此力量,我在片场经常很感动。徐帆老师是我的大师姐,所以我们沟通表演上是没有障碍的。她有时候来现场已经是带着人物的感觉来了,包括我剧本提示之外的东西。好的艺术家能够给我处女作带来特别好的滋养。子枫不用说,合作两次太默契了。这是一个很困难、层次非常多、很内敛的角色,我会很保护子枫的情绪和感受。
拍摄初衷
“黎菲曾短暂的在我身上存在过”
作为青春片,《再见,少年》同时有犯罪元素和互相救赎的内核存在,所以有影迷会把这部电影拿来和《少年的你》作比较,殷若昕也回应了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记者:这几年青春片虽然也出过爆款,但是想获得市场认可并不容易,你是怎么想到要拍摄这个故事呢?
殷若昕:我拍这部电影时没觉得这是一个青春片,那时候我非常注重我的表达,虽然选择了两个年少的人,但没有太被规训的感觉,我是在制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青春片的类型。作为电影工作者,首先还是自己要感同身受,爆款不能成为创作的前提。不过我现阶段也会更多考虑观众的共鸣和沟通。坦白来讲,创作《再见,少年》,更像是一腔孤勇和热血。
记者:你是怎么构想出这样一个两个少年渐行渐远的故事?
殷若昕:大三上剧作课,有了这个故事,那时候不完整,但是人物关系有了雏形。到我30岁,非常怀念青春,所以想把我对青少年的感受、对青少年和家庭、伙伴的勾连一起抒发一下。拍两个少年,一是因为我自己成长阶段有这样一个伙伴,甚至是好几个伙伴的集合,我自己更像黎菲一点,更确切说,黎菲有点像我的某一个时期,短暂在我身上存在过。可能那时候的孤独和格格不入,在我心里被无限膨胀过。
记者:电影涉及到犯罪元素,写剧本时有没有参考真实的案例?
殷若昕:有涉及到真实案例,我写的那几年,DNA数据库在扩容,比对方式不断增进,一些积案重新告破,有不少参考。
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